a16z:11个用例洞察AI与加密技术的交叉融合

a16z:11个用例洞察AI与加密技术的交叉融合

• 纳米支付可拆分至多个数据提供商,单次用户交互即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向所有贡献源分发极小额支付。

• 智能合约支持基于完成交易的可执行追溯支付,以完全透明可追溯的方式补偿交易发生后被确认影响购买决策的信息源

• 支持复杂可编程的支付分配方案,通过代码强制规则而非中心化决策实现收益公平分配,在自主智能体间建立免信任的财务关系

随着这些新兴技术成熟,它们将为媒体行业创造捕捉完整价值链的新型经济模型——从创作者到平台再到用户。

8、作为知识产权与溯源登记簿的区块链

作者:Scott Duke Kominers,a16z crypto研究合伙人

生成式AI的兴起,迫切需要高效且可编程的知识产权注册与追踪机制——既要确保内容来源可溯,也要支持围绕IP访问、共享与remixing的商业模式。现行IP框架依赖高成本中介与事后追责,已无法适应AI即时消费内容、一键生成变体的新时代。

我们需要开放、公开的登记系统,能提供明确所有权证明,让IP创作者便捷高效地交互,并允许AI及其他网络应用直接对接。区块链堪称完美解决方案:无需中介即可完成IP注册,提供不可篡改的溯源证明,还能让第三方应用轻松识别、授权和调用这些IP。

当互联网前两个时代(以及正在发生的AI革命)常与知识产权保护弱化相关联时,技术能保护IP的理念自然引发诸多质疑。问题在于,当前多数IP商业模式聚焦于排除衍生作品,而非激励和货币化这些创作。但可编程IP基础设施不仅让创作者、特许经营方和品牌能在数字空间明确IP所有权,更为以生成式AI等数字应用为中心的IP共享商业模式打开大门——这实际上将生成式AI对创意工作的主要威胁转化为了机遇。

我们已看到创作者在NFT领域早期试水新模型,有公司利用以太坊上的NFT资产在CC0品牌建设下实现网络效应与价值积累。近期更出现专为标准化、可组合IP注册与授权构建的协议乃至专用区块链(如Story Protocol)。部分艺术家已开始通过Alias、Neura和Titles等协议,授权其艺术风格与作品用于创意remixing。而Incention的Emergence系列则让粉丝参与科幻宇宙及角色的共同创作,通过基于Story构建的区块链登记簿追踪每位贡献者的创作内容。

9、助力内容创作者变现的网络爬虫

作者:Carra Wu,a16z crypto投资团队合伙人

当下最具产品市场契合度的AI智能体并非编程或娱乐助手,而是网络爬虫——这些自主穿梭于互联网、收集数据并决定链接追踪路径的数字探员。

据估算,近半数网络流量已源自非人类主体。爬虫程序惯常无视robots.txt协议(本应用以告知自动化爬虫网站访问权限,实则约束力薄弱),其采集的数据最终沦为某些科技巨头的竞争壁垒。更糟的是,网站不得不为这些不速之客承担带宽与CPU资源成本,仿佛在服务永无止境的匿名数据收割者。Cloudflare等CDN(内容分发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拦截方案,实则是本不该存在的补救措施。

我们曾指出互联网原始契约——内容创作者与分发平台间的经济盟约——正面临瓦解。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去12个月,网站主开始大规模封禁AI爬虫。2024年7月全球TOP10,000网站中仅约9%屏蔽AI爬虫,如今该比例已达37%。随着网站主防御手段升级与用户不满累积,这一数字必将持续攀升。

倘若不依赖CDN全面封杀疑似爬虫的访问者,能否找到折中方案?与其滥用为人类流量设计的系统,AI爬虫或可付费获取数据采集权。这正是区块链的用武之地:在此设想中,每个爬虫智能体都将持有加密货币,通过x402协议与网站的”bouncer”智能体或付费墙协议进行链上协商(当然挑战在于自1990年代沿用至今的Robots Exclusion标准已根深蒂固,需要Cloudflare等CDN巨头参与的大规模群体协作才能突破)。

与此同时,人类用户可通过World ID(参见前文)验证真人身份继续免费获取内容。如此,内容创作者与网站主能在数据采集环节即获得AI训练集的合理补偿,而人类仍可畅享信息自由的互联网。

10、既精准又隐私的广告新范式

作者:Matt Gleason,a16z crypto安全工程师

AI已开始改变我们的线上购物方式,但如果日常所见广告能真正有用呢?人们厌恶广告的理由显而易见:不相关的广告纯属噪音,而过度精准的AI广告(基于海量消费数据)又令人毛骨悚然。其他应用则通过不可跳过的广告墙(如流媒体服务或游戏关卡)来变现。

加密技术能重构广告机制,解决这些痛点。结合区块链的个性化AI智能体,可在”无关广告”与”恐怖精准”间找到平衡——根据用户自定义偏好投放广告。关键在于,这一切无需全局暴露用户数据,还能直接补偿数据分享者或广告互动者。

所需技术要素包括:

• 低费率数字支付:为补偿用户的广告互动(观看/点击/转化),企业需高频发送小额支付。这要求高吞吐量、近乎零费用的支付系统。

• 隐私保护数据验证:AI需能证明消费者符合某些人口统计特征。零知识证明可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完成验证。

• 激励机制:若互联网采用基于微支付的变现模式(如每次互动<0.05美元),用户可选择观看广告换取报酬,将现行"榨取模式"转变为"参与模式"。

人类追求广告相关性已有数百年历史(线下)和数十年历史(线上)。而通过加密与AI视角重构广告,终将使其真正有用:精准却不惊悚,实现多方共赢——对建设者和广告主而言,解锁更可持续、利益一致的新激励结构;对用户而言,提供更多探索数字世界的途径。

这不仅不会贬损广告位价值,反而能提升其含金量。更有望颠覆当前根深蒂固的榨取式广告经济,代之以更人性化的系统:用户被视为参与者,而非产品。

11、人类拥有并掌控的AI伙伴

作者:Guy Wuollet,a16z crypto投资团队合伙人

现代人花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已超过面对面交流,其中越来越多时间用于与AI模型及AI筛选的内容互动。这些模型本质上已提供某种陪伴——无论是娱乐消遣、信息获取、兴趣满足还是儿童教育。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AI的教育助理、健康顾问、法律助手和情感伙伴将成为人类的主流交互方式。

未来的AI伙伴将具备无限耐心,并能深度适配个体用户的特定需求。它们不仅是助手或机器人仆从,更可能发展为备受珍视的”关系”。因此,这些关系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归属(用户还是企业及其他中介)变得至关重要。若您曾担忧过去十年社交媒体内容审核与审查制度,这个问题在未来将变得指数级复杂且更具私人性。

抗审查的托管平台(如区块链)为实现用户可控、不可审查的AI提供了最有力路径——这并非新论点(前文已有论述)。虽然个人可运行本地模型或自购GPU,但多数人要么负担不起,要么缺乏技术能力。

尽管AI伙伴的普及尚需时日,相关技术正快速演进:基于文本的拟人伙伴已相当成熟,虚拟形象显著改进,区块链性能持续提升。要确保抗审查助手的易用性,需依赖加密应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值得庆幸的是,Phantom等钱包已大幅简化区块链交互,嵌入式钱包、通行密钥和账户抽象技术让用户无需记忆助记词即可自托管钱包。借助高吞吐量免信任计算机(使用乐观证明和ZK协处理器等技术),与数字伙伴建立有意义且持久的关系将成为可能。

不久的将来,讨论焦点将从”何时能见到逼真数字伙伴”转为”谁能控制它们以及如何控制它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